行业动态
【五牛观察】中国影业:资本市场新一轮淘金地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6-04-29


      伴随着各路土豪陆续介入电影行业的热情水涨船高,中国电影业开始大规模地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正迅猛发展起来。据媒体报道,2013年接连发生10起收购案,累计超过22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13年电影业总票房的规模。与此同时,催生了11家 “广播电影电视产业板块”的国内上市公司,还有博纳影业这种海外上市公司。2015年,电影与娱乐领域的并购事件涉及金额283.3868亿元,在147件PE(私募股权投资)及VC(风险投资)投资事件中,有91件发生在电影娱乐产业领域,其中PE投资金额达98.23亿,同比增长300%。随着供给方活力迸发,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电影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电影就像风险投资商投资项目一样:我知道我所投入的项目只有20-30%的成功率,但只要这些成功的项目有巨大的回报,就足以覆盖我失败项目的成本。按照Gasson的研究,大多数成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每制作十部电影也只有两部能盈利。规模小的电影生产者很难去践行这种逻辑,而如果手上资本非常强大,这个风险收益逻辑才能得以实施。
      各种资本的涌入,不仅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也带来了产业格局和运作模式的改变。大型电影公司已经形成十强逐鹿的形态,竞争未来寡头时代的巨头地位;中小型电影企业纷纷挂牌新三板,许多明星亦借此一朝变“股神”;投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私募基金成为主力。
中国影视稳步向前 快速发展
2015年中国电影继续以稳健的步伐迈出了新的一步,让我们快速浏览下过去一年的的变化。


2015年共上映影片266部(票房过100万),其中中国产影片194部;过亿影片79部,其中国产影片45部;过十亿影片8部,中国产影片就有5部;影片top20中,国产电影站11部;国产影片的质量不断上升,高票房的影片不断涌现,以前依靠数量堆票房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功夫熊猫3》3.61亿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9.56亿,《捉妖记》累计票房24.29亿元,打破了《速度与激情7》24.27亿元。
寡头时代的到来
      好莱坞有其六大电影公司,而中国电影产业的领军力量则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共十家公司:中影、上影两家国营企业,华谊、博纳、万达、光线、乐视五家传统民营电影公司以及互联网企业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

        自2015年6月,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称将于年内实现上市,不过目前看来已跳票。同年12月,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则透露中影股份将于2016年上市。两位国家队选手上市后必然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但由于拥抱市场的时间较晚,很难判断其在短期内的成绩。
  民营企业方面,华谊兄弟在2015年共发起三起电影娱乐领域的收购案,对象分别是美拉传媒、东阳浩瀚和上海刃游。其中对美拉传媒和东阳浩瀚的控股达到70%,并购总金额达到18.06亿元。
  万达收购了重庆世茂的部分股份,携手步步高集团扩展二三线城市市场份额。2016年开年,万达就被曝出购买了美国传奇影业的多数股份,坊间的此类传闻并不少见,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曾表示有意收购狮门影业。值得一提的是,万达集团少主王思聪的海外战绩也倒是不错,他以美金1000万元入股的韩国电影特效公司,目前市值已超过2.6亿元美金。
  2015年中,光线传媒发布一系列投资公告,投资覆盖在线售票、内容制作、网络文学版权、动漫开发等领域,共计2.025亿人民币。“后起之秀”乐视在发起多轮融资后,最终被确认将注入上市公司乐视网。而博纳则因在美股估值过低,选择了回归国内主板A股。
      腾讯展开腾讯影业与企鹅影业的左右手互搏,还购入微影时代、哔哩哔哩以及原力动画股权,布局在线选座,争抢二次元市场。而百度则入股星美,旗下的爱奇艺影业参与了多部影的投资。
      动作最大的当属借壳上市后一直在“买买买”的阿里影业。继2015年4月阿里影业收购了国内最大的影院票务系统供应商粤科软件后,该公司又在11月完成收购淘宝电影及娱乐宝业务。同期,阿里巴巴集团还宣布将以45亿美金收购优酷土豆集团。更为有戏剧性的是到了2015年年底,阿里影业就宣布向博纳注资8600万美元,成为持有博纳影业约10%股份的第三大股东,其他参与私有化的买方还包括腾讯。此前,阿里还分别向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注资,成为了他们的第二大股东。
      而在线售票网站之争的实质是互联网资本的发行渠道之争,他们分走了影院的流量和会员。既然在这个环节上尚未有胜负之分,那么谁会是打通产业链后真正的巨头,目前也难见分晓。但从美国电影发展轨迹来看,寡头化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马云们”期盼中的3000亿电影市场规模一样,寡头时代的到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票房与实际投资收益这一具体问题,暂不考虑增值税和其他税费的情况下以《捉妖记》为例,此片总投入为3.5亿元,第一投资方,蓝色星空影业(浙江广电总局旗下的马甲),拍摄整整6年后,获得24.29亿元票房,刨掉3%的税点和5%的国产电影发展基金,制片方和发行方一般可以拿到剩余票房的43%的分成,也就是10个亿,除去成本净收益近6.5亿,剩余57%的分成是院线和影院拿走了,所以票房越好,院线的收益越高,万达院线的股票就因为火爆的电影市场连续四个涨停板。该片由于主演吸毒事件而不得不重拍大部分镜头而导致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如果票房无法达到9亿元人名币,收回成本的希望就非常渺茫。
       《捉妖记》的火爆,无疑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工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动画加真人的模式向来是好莱坞的卖座法宝,《捉妖记》开创了中国这一类型片的先河。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捉妖记》的优异表现,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结构正在发生一些积极性的变化,“更多的是依靠电影自身的质量、品质及其人文内涵来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而不是单纯依靠炒作、话题、桥段。”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近30%以上的增长,在世界电影史上即使不是绝后的,也是空前的。据《好莱坞电影报道》的消息,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让好莱坞都“惊呆了”。 

       2017年是中国电影向欧美大规模开放的一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中国式大片、多样化电影以及动画电影(尤其是动画大片)一个也不能少。“毫无疑问,中国电影要想与好莱坞电影抗衡打“阵地战”,必须要有《捉妖记》这样规制的大片。利用喜剧风格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大打“游击战”,绝对是有效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有所增加的有利时机,有效推进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诉求的电影都能找到自身的市场出口、市场出路,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面对好莱坞,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
影视基金进军电影业?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观影人群的基数增加,市场细分的趋势也越加明显,电影各环节的融资需求加大。2015年,挂牌新三板的影视公司共44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许多大型影视公司将子公司拆分上市,既扩大了母公司的体量,又分担了风险,例如华谊在今年的两起并购案;二是电影产业链的具体环节竞争加剧,行业内部需要进一步融资发展,代表性的就是自在传媒挂牌新三板。

       早前,电影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专业影视公司,民间资本作为补充,也就是人们所戏称的“煤老板、饭馆老板的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成熟,电影投融资的方式趋于多样化、规范化,许多热门影片和主流制片公司的身后,都有了影视基金的身影。
2015年8月,华谊兄弟完成的36亿元定增的发行对象中,就有中信建投及平安资管两家基金,它们分别认购了1亿元、6.79亿元。11月,“腾讯系”的微影时代完成15亿元的C轮投资,买家阵容既有腾讯基金和万达集团,也有南方资本、信业基金等产业投资机构。目前,许多其他实业机构也加入了基金买方阵容,从事手机等数码产品生产的小米科技于9月投资了南派三叔的南派投资,到了2016年,小米科技也成立了自己的影业。 
       在文化产业私募领域,2015年的147件PE及VC投资事件中,91件发生在电影娱乐业,单项投资金额最高的为国金鼎兴资本向儒意影业注入的13.23亿元。从总体看,PE投资金额高达98.23亿,同比增长300%。社会资本对电影行业的热情依然高涨。
在电影工业发展成熟的美国,六大电影公司都与私募基金有着密切合作,如派拉蒙与美林证券合作的Melrose基金;索尼、环球则分别与德意志银行支持的私募股权基金Relativity合作发行基金;华纳兄弟与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传奇电影公司”Legendary Pictures合作发起电影基金。而在中国内地,目前最为活跃的私募电影基金主要有中华电影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红杉资本、“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

       相对于“不差钱”的商业片,独立电影更愿意选择基金,曾发行《路边野餐》、《还俗》等多部独立电影的黑鳍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王子剑就表示,基金是较优选择,片方没有回收压力,在创作上有更多自由,如果选择国际基金,还能为影片提供至少两个市场。但许多基金的缺点是客观条件限制多,申请周期较长。
       “内地的艺术电影在近两年才真正有融资的概念,大多仍以导演自筹资金为主。”王子剑透露,夺取去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的毕赣,他的获奖作品《路边野餐》的启动资金其实是由毕赣的老师和家人朋友提供的,到了拍摄接近结束时,才有黑鳍公司加入进来。王子剑认为,未来会出现主流制片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专业艺术电影制片公司跟投并主要操盘的模式。